央視曝調和油亂象
2018年4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王牌欄目《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了食用調和油亂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財經媒體到大小自媒體均紛紛轉載,節目中“底線是”吃不死人,不是地溝油“一語點燃了消費者的怒火。
記者在一家工廠目睹了調和油的加工過程,密封的油罐連接著各種管道,不同品種的植物油按比例被抽到攪拌罐中,經過20分鐘左右的混合攪拌,直接從管道進入灌裝線,通過灌裝成為包裝精美的調和油。這些調和油的配料表中不但標明了配料油,還專門標示了配料的具體含量。負責人透露,溫州市場上未標明具體含量的調和油,其實都是以前的老包裝產品,由于最近對調和油產品的監管越來越嚴,倒逼生產企業更換新包裝,規范產品標識。
在這家廠的樣品展示區,記者找到了一款初榨橄欖調和油,配料表中標示:玉米油含量95%,橄欖油含量5%。這種凈含量5L裝的調和油在溫州市場上每桶零售價約七八十元, 在這里的出廠價只有32元。記者參照當時的國際標準油價核算,橄欖油每噸4萬多元,每桶油標稱添加5%,成本在10元左右;玉米油每噸約7000元,每桶油標稱添加95%,成本在30元左右,不算包裝和加工費用,整桶調和油僅原料成本就已經達到了40元,每賣一桶油至少虧損8元錢以上。
負責人后來承認,企業不會做虧本買賣,通過大量添加廉價的轉基因大豆油降低成本,但是為了好賣又不惜謊稱采用價格相對較高的玉米油。該廠銷售總監表示,現在這些低端油萬變不離其宗。”萬變不離其宗“意思就是,里面的總配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無非就是寫了山茶油,一定要放一點山茶油進去,一個是對得起良心,還有一個要經得起檢查。最起碼工商查不會查出問題,吃不死人,不是地溝油,這是最基本的。
記者對周邊其他一些調和油加工廠進行了調查,發現這種偷工減料的現象并非個例。這些油出廠價基本一致,配料表大同小異,對外打著所謂高端調和油的旗號,實際上在生產者眼里都是大量采用普通植物油勾兌出來的低端油。
食用油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很在意如何使用食用油才是健康的,那么,食用油的健康常識有哪些?
食用油的健康常識有哪些
1、對于普通的花生油和大豆油,一般都是建議冷鍋冷油,適當加熱后就開始炒菜,盡量不要熱鍋熗油或者用來煎炸,這樣很容易導致油被氧化,影響油的營養價值。
2、對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比如茶油,橄欖油,完全就不應該用來炒菜,因為很輕微的加熱都會導致這些油被氧化,完全失去其應有的保健功能。
3、油換著吃。比如,這次買的是玉米油,那么下一回就買亞麻籽油。總之,是一類與另一類之間的替換,而不是在同一類中換不同的品種。
4、最好的方法是”三合一套餐“,即亞麻籽油1份+橄欖油或茶油1份+菜油或豆油或花生油或玉米胚芽油等1份,可按1:1:1的比例混合食用。
5、關于食用油,常見的一些問題
5.1、轉基因食用油。現在超市里買的食用油,如果沒有特別明顯標注是非轉基因,那多半都是含有轉基因原料的,看標簽上的配料表,都會用很小的字體寫著”大豆是轉基因大豆“和”菜籽是轉基因菜籽“。即使我們自己注意不購買轉基因的油,但是去外面飯店吃飯,幾乎用的都會是轉基因的油,因為價格便宜,一些高端餐飲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但也僅僅只是好一些。
5.2、地溝油。如何避免買到地溝油,應該說不去糧油批發市場或者農貿市場去買油,只在大型超市里買的話,買到地溝油的可能性很小。現在農貿市場里魚龍混雜,而且很多油價格都明顯比超市便宜,有貓膩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