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零售藥店由于醫院推行藥占比,會有著無比巨大的紅利。
其實,筆者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大家都知道醫院都在推行藥占比,但是醫院由于藥占比流出的藥品能讓所有藥店受益嗎?基本不可能。能受益的也只有醫院外部的藥店或者進入醫院的社會藥房,但部分藥店是不可能受益的。
主要原因如下:
(1)藥品由于藥占比從醫院流出,是有明確的導向性的。
現在,很多醫院處方藥外流,基本都是流到和醫院有協作關系,或者與醫院的部分人員有協作關系的藥店。而且,這些藥店基本上都在距離醫院50米范圍內,這樣可以避免外流的藥品再次外流,也便于門診或者住院處患者就近取藥,太遠了可能患者就不去了。
而且,醫生會指定去哪一家藥店取藥,這就導致其他藥店可能沒有醫生處方之外開具的藥品存儲。這很簡單,就是制藥企業也根據醫生或者醫院的偏好向約定的指定藥店供貨,而不會向之外的其他藥店供貨。
而對于龐大的零售藥店來說,醫院指定藥店可能是數量偏小的,這些指定藥店藥品銷量會放大整零售業務的銷量,但也是在別藥店,不會讓整個藥品零售業的每個藥店都整體放量。
筆者最近看了很多報告,都在說2017年藥品零售行業迎來爆發的機會點,這可能是出于資本層面或者一些醫藥零售上市公司市值考慮,但從實際層面,基本沒有可能。
鼎臣咨詢的項目團隊2016年做管理咨詢項目做市場調研時曾經就這個層面的問題做過專門的調研,我們從實施藥占比的地市進行較大范圍的調研,發現臨近醫院的藥店(50米~100米)都明確銷量的確好過以往,但超過100米的藥店都沒什么感覺,甚至很多藥店都覺得照往年同期銷量是下降的,而更遠的藥店則根本感覺不到本區域醫院實施藥占比后有什么變化。
(2)分級診療接住了大量的藥品銷量。
我們知道,分級診療會導致大量的三甲醫院的藥物進行大規模轉移,這些轉移的路徑基本是協作分級診療體系的基層醫療機構,而不是藥店。
更為可能的是,未來基層醫療市場由于藥物使用范圍擴大,可能侵蝕一部分藥店的銷量。比如,由于分級診療實施,基層醫生用藥量和范圍擴大,很多患者可能被牢牢的黏在基層醫療市場,而不是從藥店采購常用藥品,畢竟基層醫療機構是直接對接醫保的,而且是最具競爭的市場。基層醫療機構有真正的醫生指導用藥,基層醫生雖然用藥水平還有很大提高空間,但相比較藥店的店員,還是要高出不少。
筆者的親屬由于做了心臟支架,必須經常用波立維,以前基本在藥店購買,但其所在區域已經開始推行分級診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明顯比以前多了,而且藥店波立維價格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價格相差不是很大。即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價格稍貴,也由于直接醫保按比例報銷,整體支付價格反而低于藥店,這就導致筆者親屬直接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買長期服用的所有藥物。
也會有人說,一些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存量和種類不豐富,會和藥店合作。
筆者以前也這么認為,但是,我們的團隊在做市場調研時發現,基層醫療機構是不愿意放棄藥品經營這塊大蛋糕的。很多地方已經開始搭建自身的藥品物流、倉儲的體系,但這些體系基本和商業而不是零售合作,因為這樣,基層醫療機構在藥品經營上可以利益最大化。
所以,2017年度后,零售市場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甚至可能由于分級診療的推行,基層醫生用藥能力的提升,以及基層醫療機構對藥品利益的要求提升,導致零售藥店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